皇冠足球平台怎么样
  • 首页
  • 皇冠足球平台怎么样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潍坊临朐:以丰收之姿奏响“大地赞歌”

    发布日期:2025-10-11 21:01    点击次数:181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入秋的潍坊临朐大地,谷菽飘香,一片繁忙景象。果园里瓜果飘香,田间地头果实累累,在山峰和河流环绕中,金黄的谷子地与红瓦白墙的民居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丰收的画卷。百姓们一张张喜悦的笑脸,让这个秋天更加绚丽多彩。

    近年来,临朐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三农”工作总体部署,积极打造果品产业、现代畜牧业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粮食生产、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稳步迈进,奏响丰收“交响曲”。

    千年贡米焕新颜

    谷浪翻金话丰年

    金秋九月,临朐大地披上金黄盛装——山旺镇5000余亩谷田翻涌金浪,九山镇抬头村村民徐以祥攥着沉甸甸的谷穗笑开了颜:“今年雨水足,一亩地能收700斤小米,算下来比去年多赚不少!”这丰收的场景,正是临朐小米从千年贡米蜕变为乡村振兴“黄金产业”的生动缩影。

    展开剩余88%

    “炒粥解暑胜绿豆汤,熬油健脾赛参汤”,这句俗语道尽临朐小米的价值。其品质源于核心产区山旺镇的先天优势:火山岩溶地质、高有机质土壤与充足日照、大昼夜温差,滋养出粒满色金、米油醇厚的小米,兼具营养与食疗功效。“上林小米”口碑佳,“金鸽山小米”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临朐小米“金字招牌”。

    鲁农家庭农场是产业链延伸的典型样本。这家位于辛寨街道朱家峪村的农场,流转500亩土地种植优质小米、薏米等杂粮,2020年更投资500万元建起煎饼生产车间,以临朐非遗工艺制作小米软煎饼。产品不仅通过ISO9001认证与SC食品生产许可,还远销全国乃至日韩,直接带动周边1000亩杂粮种植,让“小谷子”串起“大产业”。

    电商的兴起,更让临朐小米打破地域限制。山旺镇联合山东管理学院打造电商基地、培育专业人才,谷丰杂粮合作社理事长王瑞香夫妻开起直播间,一年能卖出80吨小米;种植户刘萌、王瑞香等也化身“新农人主播”,在镜头前推介家乡小米,彻底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临朐县注册农民合作社达197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54家、市级79家,联结13万户农户;小米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多亩,年产量超850吨,还开发出小米醋、米酒、姜丝米茶、即食小米汤等深加工产品,真正实现了“一粒小米带活一个产业”。

    “我们要让千年贡米不仅有‘老味道’,更有‘新活力’。”临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淑娟表示,下一步,临朐将以参与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小米产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深度融合,让这粒承载着农耕文化的“黄金米”,持续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强村富民旺产业

    神形俱美颜值新

    九月的冶源街道,秋阳暖照。走进洼子村顺宇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片的露天养鱼池整齐排列,水面泛着银灰色粼粼波光。合作社负责人董正阳手持投食器穿梭池边,俯身查看鱼苗长势时满脸喜悦:“今年准是好年成!鲟鱼再过半个月就能开秤,得抓紧喂得更肥实!”

    这份丰收底气,源于临朐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禀赋。地上蓄水总量常年保持在1.9亿立方米左右,部分水域恒温10—13℃,流动水源含氧量高,是鲟鱼、三文鱼成长的“天然乐园”。目前全县有187家养殖户,超500亩标准化鱼池运营,年产值突破5亿元。

    在临朐,一条冷水鱼不仅养出了规模,更“游”出了全产业链的潜力。鱼卵2至3个月成鱼苗,可外销可续养,1年长成2斤商品鱼,雌鱼再养4至5年可产鱼子酱……临朐逐渐形成了从涵盖鱼卵采集、幼苗孵化,到成鱼喂养、储存运输的完整的冷水鱼生产体系。

    乡村之美,不止于产业兴旺,更在于颜值高、民心暖。在柳山镇洪山村惠民综合体内,饭菜香萦绕,老人们11点便相约来幸福食堂就餐。“走路几分钟就到,饭后还能打扑克、看电影。”61岁的姚西祥笑着说,如今洗澡、理发不用再跑四五里外的镇驻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目前已惠及城乡居民65万人。

    如今的临朐,街巷整洁、院落雅致,富民产业拔节生长,村民笑脸格外灿烂——一幅产业旺、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特色经济花样新

    绿色引擎动力足

    9月17日,在临朐县举办的山东省林下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学习交流会上,“大棚樱桃+赤松茸”的林下经济种植模式引发广泛关注。这场聚焦林下经济的盛会,不仅展现了农业创新的活力,更揭开了临朐县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动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并进的生动实践。

    走进城关街道种植户孙志高的樱桃大棚,只见树下整齐排列着几行玉米芯,孙志高正蹲在田垄间,将赤松茸菌丝小心翼翼地插进20公分高的玉米芯垄中:“去年9月听说街道在推广樱桃树下种赤松茸,我就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整理了350多平的地开始试种。”

    孙志高告诉记者,他投入6300多元采购玉米芯等物料,从菌丝播撒到菌棒成型,再到赤松茸破土而出,两个多月的精心照料换来了丰收。

    “去年出了4茬菇,产出量大约6500斤,一亩增收3万元。”孙志高由衷地感慨,“现在种植赤松茸的时间正好处在樱桃树休眠期,日常种植一点也不耽误果木的管理。‘一地双收’,收入直接翻番。”

    城关街道素有“樱桃之乡”的美誉,2.5万亩樱桃种植面积中,1.6万亩为大棚樱桃。每年樱桃采收后,大棚内的土地便进入闲置期,如何让“空闲田”产生“增收田”,成为街道探索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课题。

    “在济南食用菌行业协会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创新立体用田思路,探索出这一‘错季套种、生态循环’的林下经济模式。”城关街道农综中心负责人孙振富说。

    据悉,赤松茸生长周期仅两个多月,不与樱桃树的管理时间冲突,其生长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可促使樱桃提前一周左右上市,抢占市场先机;而赤松茸采收后产生的菌料还田,能显著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形成“以菌促林、以林养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注册“樱悦菇韵”品牌和“朐有山珍”区域公用品牌,让赤松茸从“田间鲜货”变成“市场俏货”。此外,投资200余万元配套建设的赤松茸冷库在9月底可以交付使用,为赤松茸种植标准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城关街道的赤松茸产业已从去年的零星试点,发展到覆盖85户农户、种植面积超100亩的规模,预计2025年底将扩展至300亩以上。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农户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深耕土特植沃土

    头雁竞飞处处新

    在临朐,老百姓常说一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进这个位于沂山北麓的山区县,满眼是绿,遍地是宝。大樱桃红得发亮,鹅肝香飘四海,鱼子酱走向世界……一个个“土特产”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说起临朐人尽皆知的特产,鹅肝算得上近几年的“顶流产品”,小小一块鹅肝,背后藏着一整套产业。30多年前,一批法国朗德鹅远渡重洋,在临朐“安了家”。这里的气候、水土和法国朗德地区很像,养出来的朗德鹅鹅肝细腻柔滑、入口即化。一开始,老百姓养鹅主要是卖生鹅肝,价格不高,挣的是辛苦钱。

    转机发生在2018年。山东春冠食品有限公司带头搞起了深加工,推出“红酒鹅肝”,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公司总经理马立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公斤生鹅肝卖200元,加工处理后,能切近40片,在酒店里能卖到2000元。”附加值提高了十倍,产业的效益自然就上来了。

    如今,临朐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基地,年产鹅肥肝5000吨,占全国产量的70%。全县有朗德鹅养殖合作社70家,配套企业105家,带动了6000多人就业。一只朗德鹅,从孵化、养殖、填饲到加工、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鹅肝产业做大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养殖户史洪波笑着说:“现在跟着合作社干,饲料、技术、销售都不用愁,一个棚一年能挣小40万。”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的加工厂找到了活干,一个月稳定收入五六千元,顾家、挣钱两不误。

    “瞄准‘土特产’资源,聚焦做精镇域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产业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华丽蝶变。”临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淑娟说,“推动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再让‘卖得好’带动‘种得更好’。好产业成了乡亲们离不开的‘金招牌’,更成了增收的‘钱袋子’。”

    产业兴旺了,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24年,全县95%的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的临朐,“土特产”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扎实,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田畴沃野,处处孕育着振兴的新希望。(张萌 赵晨旭 衣春颖 王乐恬)

    发布于:山东省